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方案
根据学校统一工作部署,为推进学院审核评估评建阶段工作全面开展,根据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方案》(鄂二师院行〔2016〕40 号)和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关于印发审核评估评建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》(鄂二师院行发〔2017〕26 号)文件,为做好计算机学院评建工作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及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。持续贯彻“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评建结合、重在建设”的方针,提高认识、转变观念、深入自评、切实整改、讲求实效;突出以学生为本,使评建成果惠及广大学生;强化办学合理定位,强化教学中心地位,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,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师范高校奠定坚实基础。按照学校的评估评建工作要求,认真完成学院评估评建工作。
(二)总体要求。根据学校统一部署,坚持主体性、目标性、多样性、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,实行目标导向、问题引导、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。
二、工作目标
通过审核评估的评建工作,进一步理顺学院办学思路,凝练学院应用型办学特色,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建设、改革和管理,进一步提高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、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培养质量的保障度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、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,保证培养质量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。
三、工作内容
根据学校统一要求,总结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、梳理师资队伍、教学资源、培养过程、学生发展、质量保障以及学院自选特色等方面,涵盖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,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,教学经费、教学设施及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情况,教学改革及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,招生就业情况、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,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。
四、组织机构、主要职责
根据工作需要,成立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组织机构,机构组成人员和主要职责如下:
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评建小组
组长:石嘉志杨莉
成员: 雷建军、胡罗凯、杨鹤、史创明、史毓达、陈宇、王海军、王涛、刘志明、余慧、董俊、徐兆佳、王虎、刘勇、樊迪、刘锐
联络员:刘勇樊迪
工作职责:
1.贯彻落实学校评建工作方案和部署,制定本院评建工作方案及阶段工作计划、落实措施,及时检查评建任务落实情况;
2.负责本院教学基本建设、各教学环节规范和评建工作的开展,及时向评建办反馈各类信息;
3.负责本院教学档案及评估材料(含支撑材料)的汇集、整理及文字撰写工作,向学校提供所需资料;
4.负责组织本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、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与亮点的培育与凝炼工作。
五、工作进程及主要任务
根据学校统一要求,计算机学院评建工作分为宣传发动与部署、自评自建、接受专家进校考察、总结与整改4个主要阶段进行。各阶段时间进程和主要任务如下:
(一)宣传发动与部署阶段(2016年4月—6月)
本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:
1.广泛宣传、统一思想、提高认识,使全体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评建工作之中;
2.积极组织各本科专业参加学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;
3.召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会。组织相关人员学习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》等审核评估文件及精神;动员和部署校、院两级评建工作;
4.组织老师聆听评建工作专家来校作的辅导报告。
(二)自评自建阶段(2016年5月—2018年7月)
本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:
1.专业评估(2016年5月—2017年9月)
(1)依据学校专业评估工作方案要求,制定本学院工作计划;
(2)梳理、修制订学院教学管理文件,建立健全相关质量标准,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;
(3)对照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专业自评,在充分总结经验、特色,查摆问题的基础上,形成专业自评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;
(4)组织软件工程、物联网工程、教育技术学专业参加学校的专业评估,形成专业评估结论,各专业根据专家意见建议自行整改;
(5)在专业评估完成的基础上,形成《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》;
2.审核评估自评(2016年10月—2018年4月)
(1)依据学校评建工作方案的任务安排,制定工作计划并提交评建办审查、备案,开展评估工作;
(2)梳理、修制订相关管理文件,加强基本档案建设与管理,建立健全各种质量标准,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;
(3)根据审核评估要求和专业评估结论,制定学院总体的整改方案并进行持续改进;
(5)形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初稿;
(6)学院自评报告按学校要求和时间节点上交、修改、完善、定稿。
(7)按学校统一部署,采集、上报本学院状态数据。
3.审核评估预评与整改(2018年6月中旬—7月底)
(1)组织材料,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评估;
(2)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,进一步完善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;
(3)丰富和审定相关支撑材料,准备专家案头材料;
(4)做好各方面的宣传、展示工作;
(三)专家进校考察阶段(2018年下半年)
本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:
1.准备学院各项评估材料备查;
2.配合学校做好专家组接待和实地考察等各项工作。
(四)整改与总结(2018年下半年—2019年12月)
本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:
1.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,提出整改方案,制定整改措施,落实整改任务;
2.组织整改工作的检查验收,撰写整改工作总结并上报;
六、工作要求
(一)全院师生员工要正确认识评估工作的目的、意义和作用,高度重视、广泛宣传、精心组织、全员参与,切实做好迎评促建的各项工作。
(二)全院师生员工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、大局意识、责任意识,服从学校统一安排,认真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。
(三)全院师生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,加强协作,互相支持,密切配合,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评估评建工作。
附件1
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任务分解一览表
审核项目 | 审核要素 | 审核要点 | 执行 责任人 | 领导 责任人 | 责任单位 |
1.定位与 目标 | 1.1办学定位 | (1)学校办学方向、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(2)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| 刘勇 刘锐 | 石嘉志杨莉 | 学院综合办 |
1.2培养目标 | (1)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(2)专业培养目标、标准及确定依据 | ||||
1.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| (1)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(2)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(3)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| ||||
2.师资队伍 | 2.1数量与结构 | (1)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(2)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| 杨鹤 雷建军 樊迪 刘志明 余慧 董俊 徐兆佳 史创明 史毓达 王涛 | 杨莉 石嘉志 | 学院综合办、教学办、各系部 |
2.2教育教学水平 | (1)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(2)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| ||||
2.3教师教学投入 | (1)教授、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(2)教师开展教学研究、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| ||||
2.4教师发展与服务 | (1)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(2)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| ||||
3.教学资源 | 3.1教学经费 | (1)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(2)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(3)教学经费分配方式、比例及使用效益 | 杨鹤 雷建军 胡罗凯 陈宇 邓芳 王虎 樊迪 | 杨莉 | 财务处、资产管理处、教务处、国际交流合作处、图书馆、学校办公室 |
3.2教学设施 | (1)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(2)教学、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(3)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| ||||
3.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| (1)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(2)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,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(3)培养方案的制定、执行与调整 | ||||
3.4课程资源 | (1)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(2)课程的数量、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(3)教材建设与选用 | ||||
3.5社会资源 | (1)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(2)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(3)社会捐赠情况 | ||||
4.培养过程 | 4.1教学改革 | (1)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(2)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人才培养体制、机制改革 (3)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| 杨鹤 雷建军 王虎 刘锐 王海军 刘志明 余慧 董俊 徐兆佳 万洁 | 杨莉 石嘉志 | 综合办、教学办、学工办 |
4.2课堂教学 | (1)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(2)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,科研转化教学 (3)教师教学方法,学生学习方式 (4)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| ||||
4.3实践教学 | (1)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(2)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(3)实习实训、社会实践、毕业设计(论文)的落实及效果 | ||||
4.4第二课堂 | (1)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(2)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、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(3)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| ||||
5.学生发展 | 5.1招生及生源情况 | (1)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(2)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| 刘锐 张锐 陈群 陈婧 鲍雪 熊军平 杨戌 | 石嘉志 | 学工办 |
5.2学生指导与服务 | (1)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(2)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(3)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| ||||
5.3学风与学习效果 | (1)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(2)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(3)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| ||||
5.4就业与发展 | (1)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(2)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| ||||
6.质量保障 | 6.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| (1)质量标准建设 (2)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(3)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、制度建设 (4)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| 杨鹤 史创明 单颀 王涛 樊迪 万洁 | 杨莉 | 教学办、 二级督导组 |
6.2质量监控 | (1)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(2)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| ||||
6.3质量信息及利用 | (1)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(2)质量信息统计、分析、反馈机制 (3)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| ||||
6.4质量改进 | (1)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(2)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| ||||
自选特色项目 |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| 雷建军 杨鹤 刘锐 陈宇 王海军 | 杨莉 石嘉志 | 综合办 教学办 学工办 | |
附件2
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审核评估工作联络信息表 | |||||
单位:计算机学院 | |||||
姓名 | 职务 | 人员责任 | 联系方式 | ||
办公室电话 | 手机 | QQ号 | |||
杨莉 | 学院院长 | 组长 | 87943676 | 18995677566 | 378732647 |
石嘉志 | 学院书记 | 组长 | 87943679 | 15902781327 | 394815651 |
杨鹤 | 学院副院长 | 副组长 | 87945565 | 13476032936 | 37218325 |
陈宇 | 协同中心主任 | 组员 |
| 13697343996 | 271759640 |
王海军 | 大学生竞赛负责人 | 组员 |
| 13871591358 | 151929730 |
雷建军 |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 | 组员 |
| 15902781327 | 756652665 |
史创明 | 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 | 组员 |
| 18971573230 | 753071171 |
胡罗凯 | 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 | 组员 |
| 13349956860 | 85835083 |
史毓达 | 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 | 组员 |
| 18971144097 | 48431386 |
王涛 |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负责人 | 组员 |
| 18971687980 | 429095233 |
刘志明 | 计算机工程系系主任 | 组员 |
| 13986162789 | 25949810 |
余慧 | 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 | 组员 |
| 18627724611 | 29982668 |
董俊 | 信管系系主任 | 组员 |
| 13971626575 | 429150948 |
徐兆佳 | 信息技术系系主任 | 组员 |
| 13476169632 | 349312103 |
王虎 | 实验中心主任 | 组员 |
| 13098815096 | 452397569 |
刘勇 | 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 | 联络员 | 87945583 | 13871315151 | 365735836 |
樊迪 | 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 | 联络员 | 87943677 | 15071008499 | 439311213 |
刘锐 | 学院学工办主任兼分团委书记 | 组员 | 87943056 | 13554276777 | 4346655 |
附件3
教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
审核项目 | 审核要素 | 审核要点 |
1.定位与 目标 | 1.1学院定位 | (1)学院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(2)办学定位在学院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|
1.2培养目标 | (1)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(2)专业培养目标、标准及确定依据 | |
1.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| (1)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(2)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(3)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| |
2.师资队伍 | 2.1数量与结构 | (1)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(2)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|
2.2教育教学水平 | (1)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(2)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| |
2.3教师教学投入 | (1)教授、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(2)教师开展教学研究、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| |
2.4教师发展与服务 | (1)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(近三年专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或访学情况) (2)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| |
3.教学资源 | 3.1教学经费 | (1)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(2)学院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(3)教学经费分配方式、比例及使用效益 |
3.2教学设施 | (1)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(2)教学、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(3)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| |
3.3专业设置与 培养方案 | (1)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(2)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,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(3)培养方案的制定、执行与调整 | |
3.4课程资源 | (1)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(2)课程的数量、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(3)教材建设与选用 | |
3.5社会资源 | (1)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(2)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(3)社会捐赠情况 | |
4.培养过程 | 4.1教学改革 | (1)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(2)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人才培养体制、机制改革 (3)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|
4.2课堂教学 | (1)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(2)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,科研转化教学 (3)教师教学方法,学生学习方式 (4)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| |
4.3实践教学 | (1)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(2)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(3)实习实训、社会实践、毕业设计(论文)的落实及效果 | |
4.4第二课堂 | (1)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(2)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、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(3)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| |
5.学生发展 | 5.1招生及生源情况 | (1)学院总体生源状况 (2)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|
5.2学生指导与服务 | (1)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(2)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(3)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| |
5.3学风与学习效果 | (1)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(2)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(3)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| |
5.4就业与发展 | (1)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(2)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| |
6.质量保障 | 6.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| (1)质量标准建设 (2)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(3)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、制度建设 (4)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|
6.2质量监控 | (1)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(2)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| |
6.3质量信息及利用 | (1)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(2)质量信息统计、分析、反馈机制 (3)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| |
6.4质量改进 | (1)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(2)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| |
自选特色 项目 | 学院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| |
